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查看: 340|回复: 0

从 DeepSeek 看 25 年的前端趋势

[复制链接]

42

主题

5

回帖

54

积分

初中生

热心值
0
IT币
261
贡献值
0
发表于 2025-2-11 11:34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最近DeepSeek R1爆火。有多火呢?连我爷爷都用上了,还研究起提示词工程来了。
大模型不断发展对我们前端工程师有什么长远影响呢?本文聊聊25年前端会有的一个小趋势。
<顺便吆喝一句,技术大厂捞人,前后端测试都有,感兴趣试试~>
模型进步的影响
像DeepSeek R1这样的推理模型和一般语言模型(类似Claude Sonnet、GPT-4o、DeepSeek-V3)有什么区别呢?
简单来说,推理模型的特点是:「推理能力强,但速度慢、消耗高」。
他比较适合的场景比如:
Meta Prompting(让推理模型生成或修改给一般语言模型用的提示词)
路径规划
等等
这些应用场景主要利好AI Agent。
再加上一般语言模型在生成效果、token上下文长度上持续提升。可以预见,类似Cursor Composer Agent这样的AI Agent在25年能力会持续提升,直到成为开发标配。
这会给前端工程师带来什么进一步影响呢?
一种抽象的理解
我们可以将AI Agent抽象得理解为「应用压缩算法」,什么意思呢?
以Cursor Composer Agent举例:

我们传入:
描述应用状态的提示词
描述应用结构的应用截图
AI Agent帮我们生成应用代码。

同样,也能反过来,让AI Agent根据应用代码帮我们生成「描述应用的提示词」。

从左到右可以看作是「解压算法」,从右往左可以看作是「压缩算法」。
就像图片的压缩算法存在「失真」,基于AI Agent抽象的「应用压缩算法」也存在失真,也就是「生成的效果不理想」。
随着上文提到的「AI Agent」能力提高(背后是模型能力提高、工程化的完善),「应用压缩算法」的失真率会越来越低。
这会带来什么进一步的影响呢?
对开发的影响
如果提示词(经过AI Agent)就能准确表达想要的代码效果,那会有越来越多「原本需要用代码表达的东西」被用提示词表达。
比如,21st.dev[1]的组件不是通过npm,而是通过提示词引入。
相当于将「引入组件的流程」从:开发者 -> 代码
变成了:开发者 -> 提示词 -> AI Agent -> 代码


再比如,CopyCoder[2]是一款「上传应用截图,自动生成应用提示词」的应用。
当你上传应用截图后,他会为你生成多个提示词文件。
其中.setup描述AI Agent需要执行的步骤,其他文件是「描述应用实现细节的结构化提示词」

这个过程相当于「根据应用截图,将应用压缩为提示词」。
很自然的,反过来我们就能用AI Agent将这段提示词重新解压为应用代码。
这个过程在25年会越来越丝滑。
这会造成的进一步影响是:越来越多前端开发场景会被提炼为「标准化的提示词」,比如:
  • 后台管理系统
  • 官网
  • 活动页
前端开发的日常编码工作会越来越多被上述流程取代。
你可能会说,当前AI生成的代码效果还不是很好。
但请注意,我们谈的是「趋势」。当你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业务时,你的硅基对手正在每年大跨步进步。
总结
随着基础模型能力提高,以及工程化完善,AI Agent在25年会逐渐成为开发标配。
作为应用开发者(而不是算法工程师),我们可以将AI Agent抽象得理解为「应用压缩算法」。
随着时间推移,这套压缩算法的失真率会越来越低。
届时,会有越来越多「原本需要用代码表达的东西」被用提示词表达。
这对前端工程师来说,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

ITbang.Net是一个IT教程分享社区!

寻找论坛资源请善用论坛搜索功能,这样会为你节约不少学习时间;

论坛资源如有过期链接失效等,请到教程反馈区发帖反馈,我们会为您良好的行为点赞加分!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免责声明:
IT帮论坛所发布的一切视频资源、工具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关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本站信息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。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,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。如果您喜欢该资源,请支持正版软件,购买注册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。

Mail To:Service@ITbang.Net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IT帮社区 ( 冀ICP备19002104号-2 )

GMT+8, 2025-5-3 22:38 , Processed in 0.058746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